<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1.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025923025/2022-01949

      2. 文件名称:

        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4. 成文日期:

        2022-08-04

      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6. 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22-08-04 08:50:58 来源:市发改委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委关于制定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战略部署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背景

        1. “十一五”成就。“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以城市群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大市建设为着力点,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社会呈现和谐稳定良好局面,八婺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加速浙中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95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 45031元(折合6652美元),年均增长11.6%。财政总收入272.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155.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1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0∶53.4∶40.6调整为2010年的5.1∶51.8∶43.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汽车、装备制造、现代五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商贸会展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全市超百亿集群12个,拥有汽摩配等国家级产业基地29个。全市拥有行业网站200多家,被评选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中国电子商务十大创新创业城市”。以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为标志的商贸会展业发展迅速。 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新型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电子商务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城市群建设稳步推进。浙中城市群发展框架初步形成,聚合主轴成效初显。交通运输条件继续改善,杭长客运专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全市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城际快速通道加快建设,金义快速路、虹戴公路等建成通车。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双百”目标。全市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54.3%提高到2010年的58.5%。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金华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

        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公共财政对“三农”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主要农产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设施农业持续发展,农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60.3%。“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成效明显,到2010年底,累计完成整治村4103个、污水治理建设村2782个。“强塘工程”深入推进,累计加固病险水库256座。农村住房改造、安全饮用水、河道清理、道路硬化、垃圾污水处理等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民生不断改善。2010年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25029元、10201元,年均增长10.2%和13.1%。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以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4%。

        生态建设取得实效。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东阳、永康、浦江三个省级重点(准重点)环境污染监管区全部“摘帽”,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开发区完成环境污染整治。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13座,水质位居全省前茅。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森林金华”建设行动启动,森林覆盖率达到60.4%。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我市被列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义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2亿美元,年均增长22.8%,对内区域协作不断加强,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

        (表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2. 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总体上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困难挑战也不容忽视。

        ——发展机遇

        国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要素交流合作深入发展,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国内需求进一步释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我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区域战略地位不断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有利于我市接轨大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省委、省政府提出浙中城市群要“加快形成浙江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在全省的战略地位。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序展开。金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中心镇(小城市)培育的开展将大力提升浙中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打造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提供了强大动力。

        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构筑。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有序进行,省级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步伐加快,产业平台的构筑为金华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主要挑战

        经济发展增量提质任务艰巨。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基础和实力比较薄弱,经济发展面临增量与提质双重任务。省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追赶发展任务艰巨。

        城市群发展制约因素亟待解决。浙中城市群协调推进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区域一体化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群协同发展任务艰巨。

        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增二氧化碳、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等减排指标,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资源要素价格高企,节能减排压力增大。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重道远。社会结构深入调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差距扩大,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转型要求。公共产品供应短缺日益突出,社会民生投入压力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着力推进工业强市,着力推进服务业兴市,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速浙中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三)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时期,金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加速浙中崛起,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居民消费率逐步提高,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高效生态农业全面发展,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49%左右,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新型城市化全面推进,到2015年末,城市化水平力争达到63%左右。城市群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城市群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显着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着,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大市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构建,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趋协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清洁生产得到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土地、水等资源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22.4万亩,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展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内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达到新水平。政府转型进一步加快,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趋合理,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着提升。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

        (表2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表)

        注:(1)带*的指标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二、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关系,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1. 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切实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巩固扩大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正确处理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的关系,围绕解决制约内需扩大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要着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社保体系,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

        2. 大力拓展内需市场。引导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不断扩大金华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快完善营销网络,稳步推进金华品牌在市外建设展示中心和贸易中心,提高金华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渠道。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有序引导和完善商业业态布局,积极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构建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网络,拓展城乡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

        3. 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做好重点商品生产和供应工作,加大大宗农副产品和能源物资储备,稳定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加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最低工资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清理和取消涉及企业和群众生活的不合理收费项目,缓解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和群众生活费用增加的压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加强价格监管,规范价格秩序。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二)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强消费增长内在动力,切实改善消费外部环境,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层次升级,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1.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推动建立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投资性收入。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增收工程”,健全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2. 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提倡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创新销售形式,鼓励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结合传统和现代节庆日,继续办好浙中购物节等各类主题性促销活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注重活动实效,不断提升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吸引力。

        3. 优化消费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经营者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模范守法商户评选活动,引导企业诚信经营。突出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建立健全各行业投诉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民间投资,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1.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源交通、城镇建设、防灾减灾、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水利设施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努力创造最终需求。

        2. 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推进公平准入,实行同等待遇,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努力推进小额、分散的民间资金向规模化、规范化的民间投资转化。加强和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营造扩大民间投资的良好环境。

        3.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科学确定投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推进政府主导性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重点建设项目与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的联动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实施保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机制,减少审批部门、事项、环节、时间。完善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健全政府投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体系。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1. 优化提升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猪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果品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优质粮油、水产养殖八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精品农业,健全完善主导产业运行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在城市开办农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发展连锁经营。继续办好金华·华东农交会、中国苗交会、森博会等各类农业节会,充分利用省农博会、上海展销会和中国农交会三大集中推介平台,提高金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 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改善耕地质量条件,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进农业园区建设“51255”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全市建成60万亩粮食功能区,10个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区,20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5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0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

        专栏1  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

        3.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一批种养殖大户,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现有合作社进行改造提升,通过规范化建设,建成一批规模较大,组织化程度较高,运作规范的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农业经纪人等营销主体。加强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经营能力。

        4.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服务提升行动,构建服务平台,培育服务市场,丰富服务内容,逐步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服务体系。鼓励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疫病诊疗、产品营销、沼气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先进实用技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等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农业防灾救灾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推进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着力推进工业强市,加快“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 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打造国家级汽车产业基地。以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区、永康为重点,以建设国家级汽车产业基地为目标,按照“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错位竞争、跨越发展”的发展思路,构建整车—零部件—关联产品汽车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培育若干个超50亿、超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形成超1800亿元的汽车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政策,以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区、永康以及兰溪、东阳、义乌等为基础,着重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形成超150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提升发展现代五金制造业。以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区、永康、武义为重点,着力推进五金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中国现代五金制造业研发中心和生产出口基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坚持国内外市场并重,依托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的独特优势,全力拓展中高端市场,加快形成一批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超1500亿元的现代五金制造产业集群。

        ——建设现代小商品研发制造中心。以义乌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充分发挥义乌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创造中心、会展中心和区域物流高地、金融高地的优势,通过技术进步、整合全球产业链高端资源、贸工联动,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推进产品、技术和工艺创新,推进小商品制造业由规模化、集群化向高端化、现代化升级,努力打造全球小商品研发制造中心。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超1500亿元的小商品制造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横店电子工业园区和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培育成我市重要的优势产业。

        2.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跟踪把握科技革命和绿色经济发展方向,立足我市产业和科技基础,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加快推进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运营示范试点工作,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重点形成并不断提升新能源整车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

        ——生物医药产业。以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区、兰溪、东阳、磐安等为重点,积极建立特色医药产业基地。充分运用生物技术,重点研发新型药物制剂、天然植物药、新型医疗器械,推进产业结构由化学药品为主向制剂为主转变,促进产品结构向具有发明专利、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独占权的新特药突破,扩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提高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省的占比和地位。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兆瓦级以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产业及专用设备、光电、光热等重点产品。积极发展核电装备及附件、潮汐能装备、水电装备、生物质能利用装备、地源热泵等产品。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磁性、光纤光缆、光电晶体等电子信息材料,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锂电池等新能源材料,高性能金属合金、高性能有色金属、高性能焊接等新型金属材料,导电玻璃、高性能陶瓷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氟化工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高技术纤维、差别化纤维、产业用纤维等纺织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环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技术装备及产品、节能照明灯具和新光源装置等。

        3. 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完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机制,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着重抓好金华汽车和零部件、永康五金、义乌饰品、东阳磁性电子材料、兰溪棉纺织等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促进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整合资本链,推进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提升我市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继续实施扶优扶强、大企业培育工程和“一厂一策”,进一步加大大企业大集团和总部企业培育力度。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块状经济中的品牌效应、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营销网络等方面核心带动作用,吸纳一批中小企业围绕其优势主导产业开展产业化分工协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专业化优势显着、竞争能力强的“小型巨人”企业。

        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加快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积极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实施并购重组。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充分发挥上市企业再融资功能,开辟企业做大做强的快速通道。积极设立或引进创业投资、产业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基(资)金,借助外力支持企业创业发展,优化股权结构,引导产业升级。

        (三)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着力推进服务业兴市,以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金华区位交通、特色产业、专业市场、生态资源等优势,优先发展八大优势特色服务业,着力打造六大区域性服务中心,推进服务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9%左右。

        1. 现代商贸业。巩固提升专业市场,形成一批具有区域性龙头地位的商品市场。积极培育各类新兴市场,积极支持专业市场网站和行业网站建设,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扩大市场辐射空间。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品牌代理、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优化城市大型商业网点布局,完善百货店、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等商业业态结构和城市商业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街等四级商业中心,推进商业中心街区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和企业,加快推进名品中心、代理中心建设,做大“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品牌,繁荣提升城市商业品位。

        2. 现代物流业。以打造“全国着名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培育物流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专业市场型、产业基地型、枢纽转运型、城乡配送型等四大物流领域。建设壮大金华国际物流园区、义乌物流园区和永康物流园区,加快推进兰溪嘉宝、浙江物产(浙中)供应链物流服务基地等物流中心建设。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提升物流环境设施。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积极引进境外大型物流企业,大力扶持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培育壮大物流企业。优化市场流通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现代流通网络。

        3. 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金华“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品牌效应以及浙江省第二大信息传输和交换枢纽优势,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信息服务产业集聚。争取建立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引进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的客服中心、全国呼叫中心和服务基地,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扶持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的信息服务企业。推进以“数字金华”和“浙中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加快行业信息化应用推广。

        4. 会展业。以品牌建设为方向,加快推进浙中区域会展业发展。继续做大做强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永康五金博览会、浙中购物节等专业会展,采用嫁接、跨区域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展会规模和影响力,引导中小展会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充分利用义乌国家级展会和专业性展会等平台,积极组织本地特优新产品拓展市外市场,提升金华产品影响力。加强会展管理、策划、设计和师资等专业人才培养,为会展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 休闲旅游业。以打造浙江旅游副中心为目标,以构建旅游目的地体系为核心,打造都市休闲、文化休闲、温泉休闲、山水人文、运动休闲、商务会展、购物旅游等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景区整合,塑造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增强浙中城市群旅游目的地体系的核心吸引力。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品质提升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旅游目的地产品、功能、营销、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

        6. 房地产业。以提升“宜居城市”品位为目标,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支撑,促进房地产业与其他社会服务业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科学、有序建设居民住宅区及其生活配套用房,适度开发集聚型商务、商业用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建立健全房地产开发体系,大力发展住宅经营、物业管理、装修服务等房地产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7. 金融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租赁等金融业。加快集聚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改革试点,做大做强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发展担保服务业,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培育上市企业再融资功能。规范发展保险行业,完善保险市场服务体系,扶持政策性保险业务发展。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及时化解金融风险。

        8. 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婺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扶持特色知名文化品牌。着力挖掘以婺文化为核心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利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品牌优势,增强金华影视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扶持发展以网络游戏、动漫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娱乐产业,引导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产品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积极培育文化主体,建设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产业规模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群。

        (四)构筑产业发展平台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并重,加快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园区),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承接大项目。

        1. 重点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

        ——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整合婺城区、金东区及兰溪市三地发展空间,突出产业引领、城乡融合、要素集聚、机制创新,统筹规划、有序开发、重点培育。重点发展整车及汽摩零部件、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科技研发、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中西部跨越发展引领区、浙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示范区和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产业转型升级主平台,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核心区、国家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商贸服务业发展引领区和金衢丽产业带小商品制造研发创新区的定位,围绕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全面推进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会展、金融、商务中介、总部经济、科研创新、文化休闲旅游等配套产业,积极发展支撑商贸服务业的先进制造业,着力构建现代商贸服务产业体系。

        2. 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紧紧围绕建设壮大产业集群,加大企业培育引进力度,加强研发、物流、质检、信息、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从外延扩张、粗放型经营向内涵提升、集约型经营转变,努力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质量吸引外资、高端化提升产业结构、高集约规模发展的重要平台。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一)加快浙中城市群发展

        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立足浙中地区城市群发展优势,以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为目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人口集聚、土地集约、空间优化、基础设施完善,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强化同城效应,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 明确城市群功能定位

        提升城市群内核。发挥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聚合发展主轴线,建设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推进金华义乌双向融合,加强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内核集聚辐射能力,建设成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区。以国家级汽车产业基地、浙江中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休闲宜居城市为目标,完善“一中两翼两三角”空间结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打造“精品城市”,进一步增强浙江中西部科教、文化、信息、购物、旅游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义乌市。以国际商贸名城为目标,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试点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强化国际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等功能,加快推进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创造中心、会展中心和区域物流高地、金融高地建设,巩固市场领先地位,辐射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城市。兰溪市。加快与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区“互补互惠、融合发展”,加大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兰溪片区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提升生物医药、新型纺织、装备制造、铜铝新材料、新型建材等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打造山水人文休闲城市。东阳市。加强与义乌互动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磁性材料、木雕、建筑等行业特色优势,做强木雕竹编、家居、建材等专业市场。依托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影视旅游名城。永康市。发挥永康五金产业优势,发展五金总部经济,壮大汽车、现代五金产业集群,加快物流、贸易、会展、研发、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关联产业发展,打造国际五金名城。

        发展县域中心城市。浦江县。加强区域合作,接轨义乌,改造提升水晶、绗缝、挂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光伏等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浦江创意硅谷、浦江江南市场群,打造书画之乡、特色工贸城。武义县。加快与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区、永康的关联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五金机械、汽摩配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抓好农业品牌建设,做大温泉旅游品牌,构筑五金制造业基地、温泉名城、养生胜地。磐安县。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制造业,加快建设磐安中药材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等旅游业,打响“山水磐安”品牌,建设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名县。

        培育壮大中心镇。立足区域间快速交通网络完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心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逐步把中心镇培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节点。立足自身产业特色与区位特点,推动中心镇特色功能培育,进一步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促进中心镇成为二、三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主要载体。大力发展中心镇社会事业,提升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努力使中心镇成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示范区。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和小城市培育工作,加大财政、土地、金融、产业等扶持力度,做好佛堂、横店等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

        2. 完善城市群共建机制

        强化城市群发展理念。继续坚持“规划共绘、产业共树、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优势共创”原则,强化“战略共谋、职责共担”理念。战略共谋。以共赢发展、整体提升为目标,加强沟通谋划,努力在城市群协调机制、城市群发展推进举措等方面寻求突破。发挥各种主体能动性,强化共识基础,有效形成政府合力、社会合力、市场合力和制度合力。职责共担。立足于浙中城市群各城市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努力实现建设用地、节能减排、区域设施、财政负担、优势产业人才培养、共性技术攻关、整体品牌宣传提升等领域的职责共担,共同缓解政策约束性资源和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资源的瓶颈制约,营造良好的城市群建设环境。

        健全城市群协调机构。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适应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浙中城市群互促融合发展。按照浙中城市群战略定位与发展要求,加强城市群领导决策、规划建设、考核评估等组织机构建设,大力推进浙中城市群立法进程。加快建立地方联合招商、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跨区生态补偿等机制,推进城市群各成员合作共赢,协调发展。

        3. 推进精品城市建设。以打造“精品金华”为目标,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强化城市空间管制,高品位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金华历史风貌,提高市民文化认同感。推进浙中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优化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启动“森林城市”工程,打造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整治城市主要道路街景和重点节点街景设计,加快完善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为载体,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1. 加快中心村建设。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推进中心村培育工程,加强村镇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村镇布局规划,明确各类村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强化农村建设空间管制,采取宅基地整理置换、村庄撤并等办法,引导农民集中建房,加快农村人口集聚。推行节地型建房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2. 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和生产经营技能。鼓励农民在城乡广阔领域创业就业,积极发展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游、民俗游、山水游、森林游,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3. 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加快推进村庄整治、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连线成片村庄整治建设,力争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绿化等整治建设覆盖全市村庄。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注重挖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文化特色村。

        4.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乡镇、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医疗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放心购物、幼儿教育等服务场所,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农村给排水、供电、道路、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引导金融机构、电信、电力、邮政、交通运输等部门在中心村设立服务网点。深入推进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加快农村道路亮化。大力加强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广电惠民工程,建立“村村通”、“村村响”、“广电低保”长效管护机制。到2015年,全市绝大多数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广播影视、培训、通讯、气象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落实主体功能区划

        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市国土空间划分,推进差别化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办法,引导形成空间格局合理、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发展格局。

        1. 优化开发区域。以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推动重点区块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辐射带动浙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2. 重点开发区域。发挥各自特色产业或专业市场优势,强化人口产业集聚,注重环境保护,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良性互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成为浙中区域现代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基地。

        3. 限制开发区域。包括生态经济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地区:控制开发强度,突出点状集聚开发,发展适宜性产业,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成为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区和工业化、城市化适度推进的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形成绿色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减少各类建设和开发活动占用的国土空间。

        4.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以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及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等。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规定,实行“严格保护、严格开发、严控建设、严抓管理”的空间管制原则,努力保持自然和人文的原始风貌,成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涵养区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区域。

        5. 区域差别政策和绩效评价。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分类指导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政策,落实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相关政策。按照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城市化等实行综合评价。生态经济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突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要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四)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口帮扶,着力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促进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对口帮扶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省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条件,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卫生、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抓好各类扶贫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改善欠发达地区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异地脱贫、下山脱贫工程,引导人口“内聚外迁”,优化人口分布。

        2. 促进特色发展。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山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和特色经济。深入实施兴林富民工程,重点发展竹木、油茶、花卉苗木、干鲜果、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特色林业产业。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等产业,不断提升发展能力与水平。

        五、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一)构筑综合交通体系

        继续实施“外通内畅”工程,统筹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规划建设区域对外干线交通、区域快速交通、城乡集散交通三级网络,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金华在全省交通运输格局中的枢纽地位。

        1. 铁路建设。完善全市铁路网规划布局,着力打造浙中城市群向北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向南衔接海西经济区、向东接轨沿海产业带、向西辐射广大中西部的铁路交通米字形骨架。重点完成杭长客运专线(金华段)、金温铁路扩能改造(金华段),加快建设金华至台州铁路(金华段)、宁波至金华铁路(金华段)、金华至黄山铁路(金华段),开展杭金衢城际铁路(金华段)、浙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前期工作,适时启动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铁路320.65公里。

        2. 公路建设。优化公路布局,完善高速公路网,重点实施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东永高速和临金高速等建设工程。提升国省道干线公路网,改建330国道及03、37、40、42、44、47等省道部分路段,加快建设金华-武义、兰溪-义乌、浦江-义乌、永康-义乌、义乌-武义、义乌-东阳、东阳-磐安等浙中城市群干线公路,努力推进磐安-新昌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重点建设通“中心镇”、“中心村”公路。“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高速公路75公里,新建、改扩建干线公路48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800公里,初步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便捷的干线公路网和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加快公共交通改革步伐,推进城乡公交统筹发展,提高行政村客运通村率和城乡客运一体化率。加快不同层次城际快速通道建设,适时推进城际公交一体化。

        3. 航空和港口建设。加快义乌空港建设,扩建义乌机场。推进浙中机场项目前期研究。以兰溪港为核心,加快内河航道、港口水运体系建设,推进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整治(金华段)工程建设。

        4.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要求,加快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运输枢纽站场系统建设,重点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加强枢纽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衔接,增强枢纽与城市内外交通的衔接,提升县级交通节点的服务功能。

        (二)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改善能源供应结构,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和项目布局,建立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以打造统一协调持续发展的智能电网为目标,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加快电网建设,完善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安全性、可靠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支持“上大压小”、洁净煤利用和多联产项目建设,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推动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

        1. 电网改造建设。重点抓好±800千伏武义换流站,500千伏东阳(吴宁)和永康输变电工程,220千伏金华鞋塘、汤溪、南郊,义乌望道、宗泽、芦塘,永康明珠,浦江朱云,磐安深泽,兰溪孟湖,东阳湖田,武义莹乡等输变电工程。

        2. 天然气管网建设。重点实施金丽温输气管道(金华段)、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区天然气高压输配(一期)、甬绍金衢成品油管道及配套油库(金华段)、义乌管道天然气等工程;加快杭金衢、金丽温省级输气干线前期研究和规划建设工作。

        3. 新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金华作为浙江省甲醇汽油推广试点城市的契机,积极倡导甲醇汽油使用。重点实施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沼气工程、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城乡居民屋顶阳光工程。

        (三)构建水利设施体系

        建设和完善高标准防洪抗旱体系、钱塘江干堤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体系以及上游拦蓄工程体系,增强防治洪涝灾害能力。加强水源地保护和中小河流治理,推进跨区域引供水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环境。

        1. 防洪保安工程。深入实施“强塘”工程,加强山塘分类整治,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库安全动态监测,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高城市防洪和排涝能力。加快东阳江、武义江、金华江、兰江、衢江等河流的堤防建设,加强小河流、小流域综合治理。

        2. 旱涝保收工程。围绕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步配套完善水利设施,完善灌排配套渠系,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进灌区改造,有条件的地区启动灌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争取更多县(市、区)列入项目实施。积极实施“百万亩喷微灌工程”,深入推进节水灌溉建设,扩大喷微灌溉面积,着力提高农业灌溉水平。

        3. 水资源保障工程。坚持大中小结合、蓄引提并举的原则,加快推进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建成兰溪钱塘垅水库、武义石峡水库,开工建设好溪水利枢纽等骨干水源工程,构建浙中地区水库群联合供水等区域性水源联网联调的工程格局。加强跨地区、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管理,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保障农民饮用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改善提高80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4. 水环境保护工程。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保护,抓好重要流域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强化城镇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推进沙金兰、永康杨溪等“百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确保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加大城乡水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1110公里,全市水域面积保洁率达到50%以上。

        (四)建设信息网络体系

        以信息网络和应用工程为重点,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筹资,加快建设国际国内互连、覆盖全市大多数地区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现代化信息网络。

        1.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系统建设和融合。加速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实现城乡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联合征信平台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物联网运用和“一卡通”工程,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2. 推进应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数字金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强浙中城市群通讯同城化研究和推进工作。加快高速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实施通信行业、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基站、传输线路、IP城域网扩容等工程,推进基础网络共建共享。

        六、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推进科技创新

        紧紧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扎实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高度集聚创新资源,充分激活创新要素,加快转化创新成果,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幅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力争全市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组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科院金华科技园、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汽摩配科创中心、动力新跃(金华)汽车技术研究院、永康五金科创中心、义乌虚拟研究院、武义大院名校技术转移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力争全市新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家以上,建立科技孵化器5家以上,企业研究院10家以上,市级以上高新技术(农业)研发中心500家以上,力争新增国家质检中心2家以上、省级质检中心4家以上。

        2. 实施科技攻关专项。围绕汽车、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和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共性关键技术,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家“863”、“973”、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实施,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金华制造向金华创造转变。

        3. 集聚创新资源。健全完善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科技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确保企业创新资金需求。加大引进大院名校力度,努力把金华建设成为浙中自主创新高地。依托工科会、农交会、网上技术市场等科技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以及军工系统的全面合作,构建和完善一批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研发机构等,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海内外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到2015年,力争全社会科技投入较大增长,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左右。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制度,积极培育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继续推进义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东阳“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市)”建设,加大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园区、乡镇(街道)的创建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建成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

        1. 普及15年基础教育。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完善学前教育布局规划,重点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前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高于省定标准并向农村倾斜。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和来金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夯实特殊教育基础。鼓励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与学校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省级重点高中示范辐射作用,组建多形式的教育集团,形成高中学校教育集群优势。

        2. 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强全市职业教育统筹,走专门化和综合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市级以专门学校和综合性学校设置相结合为主,县级主要设立综合性学校。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大力培育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围绕促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建设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

        3. 健全教育体制机制。继续完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和教育评价等制度。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课程改革,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学习网络和公共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全面推行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

        (三)强化人才支撑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 加快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打造高素质的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加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五金制造、小商品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一大批海内外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素质企业家、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重点领域紧缺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2. 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建设人才强市、加速浙中崛起,坚持扩大人才总量规模和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并重,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重,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支柱产业人才和其他重点领域人才全面发展。以构建浙江中西部人才高地和浙中人才创业创新发展中心、人才流动集散中心为目标,大力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不断培育壮大各类人才队伍,增强人才总体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2万人,年均新增高层次人才1000名。

        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评价发现、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制定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用才主体的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开发投入,增强人才开发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规范、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健全灵活多样、鼓励创新创造、宽容失败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使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七、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一)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智慧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群众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坚持重在建设、贵在践行的原则,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1. 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增强干部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办好“社科普及周”、“市民大讲堂”和“婺文化大讲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和组织网络建设。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突出抓好以婺文化为重点的历史文化研究,弘扬金华精神,增强城市群凝聚力。

        2.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促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挖掘先进,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激励和感召作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春泥计划”。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创新,进一步形成主流舆论强势,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扩大对外宣传,不断提高金华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发挥新闻工作者协会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网络媒体的原创能力,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造生产。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4.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涵,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家庭等活动,大力加强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繁荣农村社区文化。

        (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和公共文化建设格局。按照统筹城乡、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强化对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统一规划与管理,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1.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阵地工程,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鼓励多元投入,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全市文化设施网络。以中心镇、社区、村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县(市)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建设,推动达标升级。加强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使用效率,做到建有所用、共建共享。

        2.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和“文化低保”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坚持“送”“种”结合,在送文化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种文化”活动,继续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创新城乡文化统筹载体,促进城乡联动、村企联动,大力推动集镇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

        3. 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工作,推进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申报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继续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努力形成“一地一品”或“一地多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格局。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旅游业中的积极作用,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旅游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市场组织体系和投融资机制,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实现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

        1. 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注重发挥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门类自身优势,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的、地域的、现代的多种文化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市区着力抓好市文化创意中心和文化创意走廊建设,以网络文化、新闻、印刷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以网络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企业。继续加快发展义乌文博会展业,推动东阳木雕竹编产业和横店影视产业、兰溪印刷、永康五金文化、浦江书画、武义印刷和温泉、磐安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发展。

        2.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创新文化业态,大力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现代企业制度为保障的文化科技体系。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完善现代流通方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演出联盟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基地,打造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3. 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加强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扶持,做大做强一批文化骨干龙头企业。鼓励、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发掘文化资源,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组建股份制多元化的民间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发展特色民营文化企业,打造重点民营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行业组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作用。

        (四)推进文化创新

        进一步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传播手段和文化业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金华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1. 健全完善文化体制。推动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打造一批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建设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等形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在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2. 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独创性,创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提高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创作代表金华形象的精品力作,努力打造金华文化品牌,不断增强金华文化的影响力。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

        3. 推进文化传播手段创新。积极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的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大力发展新兴高新技术文化产业,运用数字出版、数字广播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积极发展电子书、数字电视、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业态。

        八、保障改善社会民生

        (一)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和稳定就业,依法调整劳动关系,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 多渠道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就业规模。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发挥个私企业吸纳就业优势,增强社会就业吸纳能力。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临时就业等多样化就业,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快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

        2.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等特殊群体实现就业。强化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培训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再就业能力。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和基层工作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城乡服务对象全覆盖。

        3. 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最低工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强法律政策宣传,推进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引导企业诚信守法。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改善用工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强劳动纠纷预防预警工作,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制度,发挥劳动仲裁的主体作用,化解劳资矛盾、解决劳动纠纷。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劳动执法监督,依法查处劳动违法案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企业党群组织,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1.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和省级统筹,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制度,加强各类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衔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健全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全面推行“五费合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2.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价格补贴制度,建立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生活救助体系。完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灾害、交通事故等专项救助,鼓励社会互助和帮扶,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和落实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发展慈善事业。

        3. 构建社会福利体系。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合理布局社会福利设施,切实保障“五保”、“三无”对象、困难老人、孤残儿童和重度残疾人对公办福利机构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福利服务网络,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开展社会福利服务,满足社会对公共福利服务的需求。

        4. 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建设,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使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计划新增廉租住房保障2893户,构建保障性住房面积49.24万平方米(约8310套)。创新城镇住房保障模式,完善城镇住房保障管理机制,健全城镇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和退出制度。

        (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着力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加快卫生发展转型、提升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完善新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提高健康素质、增进健康公平为目标,构建全民健康促进体系。

        1.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衔接、并轨,着力缩小不同保障制度间保障水平的差距。大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全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明确政府办医主体地位,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重点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民营医院规范发展。

        2.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加快建立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以建设省内医学副中心为目标,调整布局、重组资源、优化存量、突出专科,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做强做精高层次医疗机构,促进形成以三甲医院为龙头,以三乙二甲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门类齐全、全面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建设浙江中西部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目标,大力加强疾病控制能力建设,提升市、县二级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全面加强各类疾病防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强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精神心理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健康管理,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关怀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健康整体水平。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高城乡卫生综合水平。

        3.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建成市体育中心,加快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和体育广场,促进体育设施均衡布局。以承办浙江省第二届体育大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市体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积极引导全民健身,强化群众体育自身发展能力,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程度,积极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积极发展体育彩票业、体育健身服务业,培育开发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扶持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优化体育人才队伍结构,努力选拔培养一支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体育系统队伍建设。

        (四)强化人口资源管理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优生优育方针,合理调控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资源结构与布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良性发展。

        1.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人口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努力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严格生育全过程管理,重视抓好出生人口性别管理。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和育龄人群生殖健康水平。

        2.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组织、管理、教育、维权和服务,切实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统筹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推进人口城镇化。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有序聚集。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调控力度,鼓励人口“内聚外迁”,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化老龄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养老保障资金筹集与老年服务多元化。加快城乡集中养老场所建设,发展老龄服务产业,强化和改进社区老龄服务功能,提倡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化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并规范管理基层老年人群众组织,加快发展城乡基层老年文体设施,实现县以上老年活动设施全覆盖。

        4.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依法保护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5. 保障残疾人权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全面关心和尊重残疾人,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贫困残疾人脱贫、残疾儿童及少年义务教育、残疾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加强残疾人专职、专业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化、规范化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着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不断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主导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构筑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关联产业间的循环链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循环链,由点及面有序推进。在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增长模式,实现全过程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使用。构建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精品果蔬、生态畜禽、花卉苗木、有机茶叶、中草药和良种油茶等生态循环农业。

        2. 优先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绿色产业占比。优先发展以商贸会展、绿色物流、精品旅游、休闲购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以中科院金华科技园、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行业检验中心以及重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为依托,加快节能环保型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低碳技术开发、应用与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发展低碳服务中介组织,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低碳行业。建立完善碳交易制度,在资金、人才、财税、技术、土地等方面给予低碳经济建设项目政策支持,逐步形成低碳型产业体系。

        3. 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提倡低碳消费。鼓励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和环保装修材料,引导公众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发挥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引领作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的比例。推广节能建筑、绿色照明,限制塑料袋使用。大力推广绿色交通,实行公交优先,扩大公交营运能力和范围,鼓励绿色出行。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以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严格水资源管理,积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益。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进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和分质供水。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进节水灌溉。做好工业企业节水工作,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利用用地制度,科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加快存量建设用地流转,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和保护。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和标准厂房集中,着力提高开发区(园区)土地的投资强度。大力推进节约用材,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和技术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2.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以电镀、冶金、造纸、水泥、印染、医药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强企业原材料、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的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实现市域范围内资源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和副产品互用。以废纸、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以及生活垃圾、污染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加快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以及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无害化治理等节肥、节药技术,加快生物质固化成型、小型生物质气化炉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大面积推广农作物综合利用可行性,鼓励开展畜禽污粪的集中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废弃农膜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置系统,逐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三)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大力实施金华江“531”污染防治工程和清洁空气、清洁土壤行动,不断拓展和深化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 控制污染物排放。全面落实综合减排措施,扎实做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污染物排放。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总量,进一步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全面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迁建项目审批管理,严控新增污染源。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有效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理率。

        2.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围绕流域、区域、行业、企业四个层面,加强对东阳江、武义江、浦阳江流域和农村中小流域、各开发区以及涉重金属、总磷、氟化物和氨氮排放行业和企业的污染整治工作。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和跨区域水污染联合防治。建立健全机动车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完善工业废弃物管理,规范危险废物运输、处置等行为,全面实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转移联单报告制度。推进粉煤灰、冶金炉渣、化工废弃物以及尾矿废料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处置,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加大对土壤环境污染物处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四)促进生态体系建设

        强化生态体系屏障建设,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夯实生态市建设基础。

        1.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积极开展“绿化婺州”行动和“森林金华”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快江河上游骨干控制性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突出抓好沙金兰等饮用水源地、金华盆地中部丘陵山地及周边山地生态源区建设,重视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区域生态屏障。推进森林扩面提质,抓好天然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林、名贵树种、经济林。到“十二五”期末,林木蓄积量提高到3050万立方米,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61%以上。加大对生物资源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提高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收益水平。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

        3.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及县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等敏感生态系统区生态监测预警,加快形成多渠道、广覆盖、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完善公共气象、地质预警服务能力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分发服务能力。加强危险物处置、核辐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

        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一)深化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努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抓好金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现代营销网络构建、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等体制机制,率先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着力抓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充分发挥义乌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为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国际贸易发展创造经验,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入抓好义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大统筹力度,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打造充满活力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着力抓好武义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制造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温泉养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设施与功能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先行地和示范区。

        2.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型。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机制,提高办事效率。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政府部门【】内部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强化服务意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政府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

        3. 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健全促进创新创业的生产要素服务体系,推进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各类要素市场。规范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健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体系,完善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推进工业用地分年期出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公开转让等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低丘缓坡科学开发利用机制,完善闲置土地退出机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流转机制。深化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市场化改革,完善水、电、气等价格形成机制。

        4.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民生支出所占比重。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加强审计监督。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继续加强非税收入监管。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改革,健全完善金融合作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做优做强,加快跨区域发展步伐。加强金融组织创新,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扎实推进股权投资制度建设,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引导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短期融资债等债券融资,规范运用信托、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工具,拓展融资渠道。引导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5. 优化市场主体发展机制和环境。继续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方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政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平等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转换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经济外向发展,支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融合互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信用金华”建设,发展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培育独立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推进现代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强化社会管理

        适应社会发展转型要求,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深化基层平安创建系列活动,继续推进综治网络向城乡社区和企业延伸,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加强和改进信访制度,坚持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制度,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信息预警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健全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包括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在内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2. 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切实推进各类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探索推进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转移。加大对公益慈善类、基层服务类、行业组织类等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促进社会组织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和参与社会管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推进规范化建设,提高社会公信度。

        3. 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以食品药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检验检测和风险预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治安防控的社会化、网络化、市场化、科技化水平。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多措并举,加强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的管理。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教育,加强气象、水文、地质、地震、人防等多部门协作,提高对自然灾害和重大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强化事前预警、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的灾害综合处理能力。健全完善110社会应急联动体系,加强平灾结合的减灾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利,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自治,保障基层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推进“法治金华”建设,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法律权威。完善法律中介服务体系,拓展法律服务范围,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三)扩大对外开放

        以建成开放型区域经济中心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一步营造优质服务环境,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1.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培育自主品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企业由贴牌向自主品牌贸易转变。积极参与制定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行业标准,争取国际竞争主动权。充分发挥义乌国际商贸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的优势,积极培育进出口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外贸市场结构。大力建设自主性国际营销体系,深入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引导和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完善网上市场营销和交易系统。优化外贸主体结构,加大进出口企业培育力度,引导外贸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提高外贸行业和企业集中度。努力培育一批外贸总部企业,培育壮大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五金、饰品等外贸出口基地。争取建设进出口贸易创新设计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引导企业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元器件、重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 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引资方式,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开展产业对接、企业对接和项目对接,延伸产业链,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大对发达国家和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外资来源结构,促进区域内大量跨国公司集聚,推进优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吸收外资的主导产业,积极吸收外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外资产业布局。研究制定鼓励外方商业价值和知识产权双落地的政策,鼓励外资企业本土化研发。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切实解决外商在生活、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难。

        3. 加快“走出去”步伐。抢抓当前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加快境外投资,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境外投资方式,支持引导企业建立境外研发基地、生产基地、经贸合作区、营销网络,打造企业境外发展平台。支持企业对外开发能源、森林、渔业、矿产资源,广泛承接对外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

        4. 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培育壮大服务外包企业群体,组建创新力强的服务外包研发机构。建立虚拟软件测评中心,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外包项目。开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专栏,发布相关优惠政策信息、园区建设信息,介绍我市投资环境、企业和发展动态等。积极规划建设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和发达的专业市场等特色资源,积极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影视和动漫制作外包、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研发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四)加强区域协作

        发挥浙中交通枢纽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努力促进四省九方协作,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积极引导在外金华籍企业家回乡创业创新,促进对外区域合作与交流。

        1. 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继续深化与上海、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城市的区域合作。全面开展城际快速交通、市场仓储物流、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增强与长三角城市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市场流、产业流的相互流动,降低产业发展成本,促进金华经济转型升级,增强金华产业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市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影响力。

        2. 努力促进四省九方协作。充分发挥金华在民营资本、产业集群、市场集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拓展四省九方区域合作空间,深化四省九方区域合作内容,增强金华在四省九方协作区的集聚辐射能力。充分利用金华地处长三角与四省九方交错地带的地理优势,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长三角城市与四省九方的旅游合作、农产品合作,共同做大四省九方旅游目的地和生态农业基地。充分利用小商品、科技五金、汽车及零部件等市场优势,集聚产业资源和市场要素,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引导金华瓶颈性产业就近向四省九方梯度转移,发展金华异地产业园,扩大金华产业发展腹地。

        3. 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开发式帮扶方针,健全完善援建组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项目建设和经贸合作为载体,积极开展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和改善民生等对口支援,推进对口支援地区跨越式发展。用足用好国家对口支援政策,支持产业经济发展,着力增强对口支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4. 做大做强“金华人经济”。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在国内金华人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及其他地区建立金华商会,促进婺商合作交流,推动商会经贸项目合作,大力发展商会经济。出台婺商回归政策,鼓励有核心技术、核心资源、核心平台的婺商企业回乡创业,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回流,努力形成在外金华籍企业家反哺家乡的长效机制。构建婺商服务综合平台,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管理指导、技术合作等服务,打造婺商品牌,提高婺商综合竞争力。

        为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促进规划有效实施。完善以《规划纲要》为统领,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各级地方规划和年度计划具体落实的发展规划体系。建立完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规划任务逐年分解到年度计划。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纳入各县(市、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全面推进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

        “十二五”规划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加速浙中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