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00025923025/2022-01953
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体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
市发改委
2022-08-04
主动公开
朗读
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根据《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浙中城市群体育事业发展纲要》和《浙江省体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一、建设体育强市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
(一)重大意义。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体育发展、建设体育强市,是我市加快文化大市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趋势、应对国内外体育发展机遇和挑战、缩小与先进地市体育发展差距、增强我市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现实基础。“十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群众体育迅猛发展,竞技体育实力增强,体育产业开始起步。
1、群众体育。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到全市总人口的38.5%,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提高了8%。全市拥有一支800多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共开展3次大规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受测总人数达到6900名,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1%。全市已有“全国体育先进县”6个,有2个乡镇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有54个乡镇达到“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标准;有6个乡镇被授予“浙江省体育特色乡镇”。义乌市通过浙江省体育强县验收,义乌市佛堂镇、东阳市横店镇通过浙江省体育强镇验收。全市共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3所,其中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个。各级各类学校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到99.8%,“达标”合格率达到97.9%。市、县(市、区)两级体总和老年人体育组织全面建立;残疾人、少数民族及特殊人群体育活动开展活跃。
2、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至2005年底,我市共获得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6个,全国冠军53个。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市射击运动员李杰获得男子10米移动靶第六名;在第9届全运会上,我市取得1铜、2项第四名、2项第八名的成绩;在第10届全运会上,我市共有18名运动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11个大项、20多个小项的比赛,夺取了4金1银1铜、2项第四名、3项第五名、1项第八名,金牌榜位居全省第四,实现了我市竞技体育在全国性比赛中的历史性突破。我市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举办了市第五届和第六届综合性运动会,共有11人超12项省纪录,42人破46项市纪录。五年间,我市组织148个代表队、5096人次运动员参加了省28个项目的青少年体育竞赛,共取得金牌363枚,银牌217枚,铜牌348枚。共培养了国家级裁判员6名,一级裁判员399名;一级运动员27人,二级运动员577人。全市业余训练布局人数达到3430人,其中重点项目1022人,普通训练点2408人,奥运会项目在训业余运动员总数达到1200余人。2005年,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2005-2008周期的“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3、体育产业。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彩票事业逐步发展,全市拥有体彩销售点152家,2001年至2005年全市销售额为7亿元,累计公益金1.9亿元,其中,2005年销售量达1.93亿元,位居全省第四位。
4、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截至2005年底,我市共有体育场地3494个,其中标准场地2326个,占67%,非标准场地1168个,体育占地面积64847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306937.64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4912076.99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9平方米(按450万人口计算)。
当前,我市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水平还不高,综合竞争力还不强。一是体育事业投入不足,各县(市、区)体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均体育事业投入相差几十倍。二是农村体育和企业职工体育相对薄弱,群众体育发展存在城乡、地区、人群三大明显差距;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不健全,经费没有保障,人均体育活动用地占有量少,乡镇配套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三是竞技体育总体水平不高。竞技体育规模偏小、项目不全、业余训练布局人数偏少;业余训练经费到位不足,市级到位率仅45%,县级到位率更差;教练员队伍建设落后,高水平教练人才引进困难。四是体育产业发展缓慢。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五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市本级高规格的体育场馆奇缺,各县(市、区)只有义乌市有可承办全国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的场地设施,永康、兰溪体育馆尚可承办一些单项赛事,其他县(市、区)均无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的体育设施。
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强市建设的任务十分迫切和艰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大市、体育强市目标,正确把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方针,以实施“小康健身工程”、“奥运争光工程”和“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为主要任务,以加强政府推动、完善法规建设、强化科技教育、深化体制改革等四大保障体系为重要手段,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尽早实现体育强市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体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体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协调的方针。
2、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努力提升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3、坚持扩大规模与精品战略相结合,以强化基础为重点,努力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
4、坚持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拉动相结合,以市场需求拉动为重点,努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5、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以农村为重点,努力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6、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制保障为重点,加强体育科技发展和队伍建设,努力促进我市体育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体育强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群众体育: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健全组织网络,丰富体育活动,群众体育基本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国民体质监测成为制度,国民体质监测示范站点达到50个;建立全民运动会制度,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争取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市级以上体育强县标准,其中6个县(市、区)达到省级体育强县标准;有80%的镇(乡)达到市级以上体育强镇标准,其中省体育强镇45个,市级体育强镇40个;90%的街道被评为市级以上城市体育先进街道,其中省级城市体育先进街道17个,市级19个。市级以上青少年体育示范俱乐部达到16个,每千名体育锻炼者配备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竞技体育:积极调整项目结构,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重点发展田径、游泳、篮球等基础项目,巩固加强举重、柔道、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逐步增设体操、艺术体操、射箭、自行车等空缺项目,在球类项目中有所突破。完善体育训练网络体系,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成一个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2个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立较完善的优秀运动队人才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培养省级以上优秀运动员40人以上,后备人才布局2000人。
——体育产业:以体育服务为重点,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拓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市场、体育健身休闲服务等经营领域,引导和促进群众体育消费。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优势,积极发展球类、体育服装等体育用品产业。扩大和规范体育彩票市场。
——其他指标: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基本建成以市本级为中心的能承办省运会的场馆群,为承办省运会等综合性赛事创造条件;形成以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和网球等一批能够承办国际赛事和职业联赛的体育场馆;公共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80 %以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到2020年,基本形成群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突出、体育设施完备、体育产业发达、体育市场繁荣、运行机制顺畅的体育事业发展格局,建成浙江中西部体育中心,全面实现体育强市目标。
三、“十一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施“小康健身工程”,着力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1、认真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按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社会化、场地设施多样化、健身指导科学化、健身活动生活化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兴办相结合,全面实施“小康健身工程”。大力开展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创评活动。不断加大群众体育的工作力度,完善群众体育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2、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进一步增强体育健身的组织能力。加强各级体育总会、老年体协等组织建设,落实专职人员、办公经费和办公场所,同时积极鼓励建立行业体育协会。积极整合体育文化资源,加快城乡社区文体站(俱乐部)建设,配备专(兼)职文化体育干事,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到2010年,争取有70%的城市社区和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拥有1个以上体育俱乐部(文体站)或1个以上体育社团组织,并由政府出资为主,在每个中心镇建设一个文体站和大型活动室,在每个中心村建设一个活动场所。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严格培训、考核、审批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水平,推动基层科学健身工作的开展。
3、加快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继续加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改造和建设一批高品位、示范性的体育健身设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个国家级健身工程项目,2个省级示范健身中心(健身广场或体育主题公园)。各级体育部门每年要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兴建面向大众的健身路径、跑步道等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备健身场地设施,要按照民住户数(人数)建立一定数量的健身设施才能通过验收,以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开展健身活动。要求居民户在500户以内的社区建1条全民健身路径和1个活动室;500-1000户的社区建1条全民健身路径、1个活动室、1个露天球场;1000户以上的社区建2条健身路径、1个活动室、1个露天球场和1片网球场。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加快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重视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农村要按照市、县财政补一点,乡(镇)拨一点,行政村筹一点的融资办法进行筹集资金,力争到2010年前,使80%的行政村都有1个体育活动室、1条健身路径和1个篮球场,使群众体育有场地,有阵地,有设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经营性体育场所。
4、加快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创新活动载体,促进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通过广泛开展体育特色乡镇、特色村和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城市社区、乡镇、村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群众体育活动。挖掘和整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采取区域联动、片区联动等新形式,加强分类指导,组织开展节假日体育休闲活动和全民健身月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倡导在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广播操等日常体育锻炼活动,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关注和维护特殊人群及社会困难群体的健身权益,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在坚持定期举行市运会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民运动会制度。
5、加快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每个县(市、区)要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城乡社区服务中心,配备必要的体质监测器材,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定期开展体质测试活动。组织开展全市机关干部国民体质测试服务。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和工作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把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综合统计指标。
6、重视和抓好学校体育,有效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教育和体育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并把学校体育列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加强各类学校特别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场地建设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培养全民健身骨干队伍的基础训练基地。加快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立,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进一步扩大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促进城乡社区和家庭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二)积极实施“奥运争光工程”,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
1、认真贯彻国家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把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要契机,精心组织实施“奥运争光工程”,全面落实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和省运会“夺金争分”的目标任务,提升金华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为国、为省、为市争得更多荣誉。
2、逐步扩大竞技体育规模,提高全面参与竞争的综合实力。有计划地扩大适合我市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和规模,使我市竞技体育的规模和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根据国家奥运战略部署和我市体育人才资源存量及其特点,优先发展奥运优势项目。有计划地增加适合我市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适度扩大竞技体育的规模,提高竞技体育的竞争水平。调整优化项目结构,注重优势和潜在优势项目的发展。重点是要发展金牌多、影响大的田径、游泳、球类以及跆拳道、举重等重竞技项目,扩大这些重点运动项目各个年龄段的优秀运动队规模,增补空缺单项,逐步形成项目的群体优势和梯队优势。
3、打造竞技体育训练基地,逐步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化程度。着力改善竞技体育训练条件,形成以省级训练基地为主的,训练场地齐全完备、训练设施先进一流、科研设备配套完整的具有先进水平的竞技体育训练基地群。举全市之力,充分调动地方和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选择一些运动项目,通过市校联办和企业自办等多元形式,共建市优秀运动队。对承办市优秀运动队的地方、学校和企业等单位,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以调动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对竞技体育投入的积极性,达到“多赢”目的。部分群众基础较好,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可依托社会力量,逐步向俱乐部、职业化方向发展,与市场化、国际化接轨。
4、实施奥运后备人才工程计划,建立层次不同、定位清晰、梯度衔接的后备人才队伍。加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调整全市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布局,逐步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络系统,并加强全市业余训练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创建工作,到2010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坚持体教结合,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中小学校承担市体育后备人才的布点培训任务,逐步形成多种训练形式、多种投入渠道并存的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网络。把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范畴,建设“全市体育重点学校”。
(三)大力实施“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1、努力把体育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施“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相应的促进政策,坚持以体为本、多元化发展、市场化运作,整合和优化配置体育场地资源,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拓展体育经营领域,引导和促进社会体育消费。依法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促进体育消费稳定增长。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快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和体育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集运动、健身、娱乐、旅游、购物等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休闲中心,使体育休闲成为大众消费的新时尚,同时带动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文化产品和其他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积极开拓体育竞赛市场,探索大型赛事运作模式,大力引进高水准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不断活跃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赛事,促进我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全面发展。
3、进一步扩大规模,打造品牌,着力构建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充分利用金华体育用品制造业量大面广、基础雄厚的优势,继续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以球类、服装等体育用品为主的体育产业区块。重视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金华自己的体育用品品牌,增强名品、精品和拳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
4、加快发展体育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我市民营资本充裕的优势,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体育生产经营项目,促进体育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体育人才、技术、信息等体育产业要素市场,鼓励发展体育行业协会、商会和体育经纪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各类体育中介组织在体育赛事、体育交流、体育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努力拓展体育彩票业,促进体育彩票销售不断上新台阶。积极探索新的体育彩票发行模式,深入挖掘体育彩票的文化内涵,加强体育彩票与体育活动的紧密结合,继续扩大体育彩票发行规模。及时更新改造体育彩票发行的硬件设施,依法规范体育彩票发行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体育彩票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1、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体育设施发展的需要,在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和布局上,统筹兼顾,优化配置。新建居民小区、经济开发区和学校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
2、市区及各市(县、区)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体育场馆条件,尽早改变我市体育设施落后的面貌,使我市体育设施达到适应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要求,形成具有举办当地综合性运动会、承办全运会部分项目赛事和国际、国内高水平单项赛事能力的场馆群。市区2010年前启动建设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体育中心,在原新华街游泳池地块或市区人群相对集聚、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块另行择地新建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游泳健身中心,在市体育馆东南角地块扩建综合训练楼。同时新建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全民健身中心、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水上运动中心、世界杯365体育_wwwBet365_beat365英国网球中心。到2010年,所属的9个县(市、区)基本建成体育中心,或者至少建有标准田径场、带看台的灯光球场和综合训练楼等,形成较为完备的训练竞赛设施,能够达到承办全省单项性比赛、全市综合性运动会比赛的要求。义乌市完成体育中心游泳馆和网球中心建设,永康市完成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建设,武义县、磐安县完成体育中心的建设,东阳市、浦江县启动体育中心的建设。
3、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加快社区、工业园区、乡镇、农村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加强新建居住小区健身设施的规划、监督和管理,老新村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体育健身设施,为群众方便、就近参与健身创造条件,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
4、改革完善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体育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使用效率。贯彻“以体为本、全面发展”方针,大力经营体育场馆设施,推行现代场馆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场馆经营活动,提高场馆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场馆设施既要满足竞技体育的训练要求,同时也要为群众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加大体育的扶持和投入力度
1、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进一步增强发展体育事业的责任感,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切实把体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要建立体育工作评估体系,实行量化考核,奖惩兑现。按照中央[2002]8号文件关于“体育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根据各地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目前基层体育机构力量薄弱的现状,调整和充实人员,切实肩负起本地区体育工作的责任。各级领导有带头参与全民健身的义务和责任。
2、加大对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要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每年的体育财政投入按等同于教育经费的增长比例逐年增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监督管理,真实体现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3、强化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制定和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规划,注重与当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将公益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列入各级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本级要在“建设大城市,实现大跨越”的背景下,从推进城市基础建设、提升竞赛体育场地设施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的高度,加强对体育场馆的规划,实现竞赛性体育场馆设施的共建共享。
4、不断优化体育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体育场馆建设投资体制和市场化的开放型运作机制,允许民间资本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采用公益性和商业性“捆绑式”的综合方式。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兴办面向社会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对社会力量参与许可的体育产业经营,要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准入门槛。将“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纳入“文化产业促进工程”,促进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服务业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对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
(二)加快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提高体育发展活力
1、改革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在“办体育”转向“管体育”的基础上,加快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切实承担起群众体育的宏观管理职能。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社团和中介组织等要担负起群众体育的微观管理职能,负责具体事务,逐步建立由政府宏观调控、社团等组织具体操作、政府部门与社团组织紧密合作的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群众体育的激励机制,把群众体育开展情况列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目标考核内容,在全市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2、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探索业余训练的新路子,拓宽业余训练渠道,逐步使业余训练进入市场,融入社会。建立和完善教练员考核、竞争和激励制度,以出人才、出成绩作为教练员考核、晋升、奖励的重要标准。全面推行教练员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制度。加快推进体育职业化步伐。鼓励社会影响大、有市场潜力的运动队走职业化道路,鼓励和支持各种职业体育俱乐部、半职业体育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等基层竞技运动组织的发展。科学界定各类基层竞技运动组织的性质、功能、职责和权利,在激发和保证其组织活力的同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
3、创新体育产业服务管理模式。改革体育产业投资体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投资发展体育产业,参与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和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改进与完善财政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体育科技和队伍建设,切实增强体育发展后劲
1、加大体育科研的力度。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体”、“人才兴体”的观念,依靠科技出健康、依靠科技出金牌、依靠科技出效益,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比例。
2、积极探索体育教育发展新路,提升体育教育层次。把建立高水平后备人才教育基地作为教育强体建设的重要抓手,借助市内高校和中学的集聚优势,加强教体合作,整合资源,探索体育教学的新渠道;形成教育和体育联办竞技体育的合作机制,培养各类体育人才。
3、切实加快各类体育队伍建设。加强群众体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群众体育工作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群体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质监测人员和其他群众体育技术骨干队伍,加强各类群众体育技术骨干队伍的培训,并将其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序列,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运动员、教练员选拔、引进制度和教练员任用考核制度,在教练员聘任、成绩效益评估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引进竞争机制。加快对年轻教练员的培养,有计划地对教练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业务能力较好、综合素质较高、事业心较强的优秀年轻教练员进行重点培养和破格任用。加强对裁判员的体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项业务能力的培训,完善裁判员的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派使用和表彰奖励等制度。大力培养体育公共管理人才。通过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体育管理者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的奋发有为的体育公共管理人才队伍。
(四)加强体育宣传,提高金华体育的影响力
1、加强体育新闻宣传工作。结合“金牌文化”的打造,利用北京奥运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宣传体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成就,努力创造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完善体育新闻宣传工作机制,搭建有效信息平台,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通过体育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和功能,使体育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利用大型体育比赛活动,组织开展体育文化、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意识、体育消费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支持体育,使体育是时尚、体育是娱乐、体育是消费、体育是生活等现代理念,深入社会、深入人心,逐步形成群众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3、加强体育科普知识的宣传。加大体育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广大群众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科学锻炼,科学健身,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质量,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体坛、和谐家庭。